王春晖 | 新旧课标对比!一文读懂2022版英语新课标重要变化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英语课程核心素养所做的系统设计,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从设计框架和具体内容两方面对2022年版和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和实施等诸方面有诸多变化和改进,是基于后者在十年实施基础上的全面优化,必将对我国新时期英语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2022年版英语课标;2011年版英语课标;比较研究
Citation:王春晖. 2022. 2022版与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 基础外语教育,(3):12-19
本文字数:4233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新旧课程标准设计框架比较
课程标准的框架是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的直观体现,制约着课程标准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旧标准的设计框架由前言、课程目标、分级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五个部分构成,新标准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七个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新旧标准设计框架比较
从框架结构上看,新旧标准都包含有关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等诸要素,都采用分级方式对不同层级水平做出要求,且对实施方案做了说明。体例上两者都采用国际上学科课程标准的通用设计,反映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新旧标准的设计框架大体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一,新标准将“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从旧标准“前言”中分离出来,十分突出对课程本质的界定,强调英语课程的价值导向,体现课程标准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国家意志,也使框架结构更加合理、对称。第二,新标准以单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从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两个方面详细描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掌握的英语学习内容及其教学实现路径。旧标准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的分级标准作为课程内容,造成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界限不清。第三,新标准新增学业质量标准,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描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三个学段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的典型表现,是教、学、评的重要依据。第四,新标准的“附录”重点呈现了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从综合特征和分项特征两方面分学段加以详细描述,使核心素养内涵不再抽象生涩。新标准保留了语音、词汇和语法项目表,删除了旧标准中的功能意念和话题项目表,这是针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其背后是语言观的更新。此外,新标准不再保留评价方法、技能教学参考、课堂用语等列项,除了避免与“课程实施”部分重复,也反映了当下英语教师口语能力普遍提升的现状。
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No.1
课程性质
明确课程性质是理解和贯彻课程标准的前提。新旧标准都强调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重要属性,肯定英语课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祖国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表1所示)。
表1 新旧标准课程性质比较
但在英语课程的价值阐述上却有所不同:新标准充分肯定英语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起到的作用。中国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中外优秀文化,汲取文化精华,更通过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传递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和中国智慧,这是英语课程的国家价值所在。旧标准侧重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具体含义做出解释,明确语言既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也是概括、推理、评价等思维活动的工具,充分肯定英语学习对学生丰富认知、开阔视野、涵养精神起到的作用。它从语言水平、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却没有突出对国家发展的意义。显然,新标准在立意上超越了它本身的学科属性,表现出对英语课程性质更为完整和本质的定位。
No.2
课程目标
新旧标准都从总目标和学段(分级)目标两个层面建构课程目标(如表2所示)。新标准的主要创新之一就是提出了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规定英语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教育部,2022),可见核心素养是统领新标准的灵魂。
表2 新旧标准课程目标比较
就总目标而言,在界定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新标准规定了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和提高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总目标。旧标准则突出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教育部, 2012)。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发展人的思维、素养等育人主旨。不同的是,新标准按核心素养四个维度来具体建构课程总目标,使目标指向更加明晰、可鉴;而旧标准相对简单笼统,一句话带过,没有具体指明其内涵要求。
此外,旧标准又提到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英语课程总目标(教育部, 2012),造成上下文概念不统一的状况。总目标是课程要实现的总体培养预期,而语言技能、情感态度等是课程所选择的学习内容,两者不属于同一概念范畴。而且,在提出上述目标后,其后的内涵阐释,特别是所提供的课程目标结构图,却只指向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没有将“心智发展”和“人文素养”两大要义含括进去,给广大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扰。
新标准首次采用“学段目标”的表述形式,指出它是本学期结束时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学业成就的预设或期待,是总目标在各学段的具体化(教育部,2022)。新标准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分成三个学段(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对应三个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又将每一项核心素养具体分成三个方面,例如“语言能力”分设“感知与积累、习得与建构、表达与交流”三个要素。这样围绕核心素养,按四个维度、三个表现方面和三个学段层级进行细化描述,构建起维度清晰、层级分明、内容具体的学段目标体系。旧标准设置五个分级目标,整体描述不同层级的预期学习结果,但由于未能厘出明确的维度和表现方面,导致目标描述过于笼统。
No.3
课程内容
新旧标准都根据课程目标厘定出较为丰富的课程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新旧标准课程内容比较
新标准内容要求按三级分层方式呈现,还设置了预备级和三个“级别+”,目的是为了兼顾学生的不同起点和能力水平,满足差异化选择需求。旧标准没有明确列出“课程内容”,以“分级标准”代之,分别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方面做内涵阐释,并按五个级别给予分级要求(教育部, 2012)。可见,此“分级标准”既是课程目标,又是课程内容,同时又兼顾学业质量标准的性质,导致课程标准内容概念交叉,栏目分类不清,功能模糊。
具体而言,新标准的六要素比旧标准的五大方面在内涵上有许多创新和发展。新标准新设“主题”和“语篇”,不再单独设立“情感态度”,而是将态度、价值观、兴趣动机和策略方法等内容融合在“文化知识”和“学习策略”之中。此外,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方面,新标准也增赋了新的含义。
新标准对课程内容的创新和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突出主题。新标准规定“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并下设相应的主题群,划分中外两大文化范畴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的主旨和意义。第二,强化语篇。新标准指出语篇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单位,语篇有不同类型,涵盖不同文体形式。语篇承载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蕴含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思想表达提供不同的承载类型和内容素材。第三,重构语言知识。首先,新标准删除了旧标准中的“功能”和“话题”,新增“语篇知识”。例如,语篇知识内容一级要求中提到“识别对话中的话轮转换”(教育部,2022),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篇章结构和学习语篇如何表达意义。其次,新标准新增“语用知识”,即强调根据交际目的、交际场合、参与人的身份和角色等要素准确地理解他人和得体地表达自己,凸显交际语言观的要求。此外,新标准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都强调在语境中的表意功能。第四,用“知识”代替“意识”来界定文化。旧标准用“文化意识”来界定有关文化的课程内容,而新标准将“文化意识”提升至课程目标范畴,将“文化知识”作为具体的课程内容六要素之一。“知识”指具体的、可学习的内容,而“意识”则侧重“素养水平”,是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总和,属于上位目标。可见,新标准理顺了“文化”归属的层级和范畴。第五,新增“看”的技能。新标准在传统“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基础上新增“看”的技能,突出发展针对影像、图形、标识和色彩等非语言符号体系的识读能力(武和平、李乐,2021),顺应和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对学习者多元识读素养的培养要求。
No.4
学业质量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标准在本质上属于内容标准,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各学段教学内容的规定和阐述,没有将培养目标一以贯之地落实到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新标准首先确定英语课程核心素养(能力)框架,再将核心素养(能力)进一步分解细化,构建起完整的学业质量标准,刻画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后应达到的能力表现预期。新标准的学业质量标准依据不同学段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分三个级别描述学生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例如,三级学业质量标准中提到“能通过图书、影视作品等材料获取与中外文化有关的基本信息,比较文化异同”等(教育部, 2022),规定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后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料,感受中外文化现象,并能自觉比较文化差异以及分析背后的价值立场等培养要求。
No.5
课程实施
新旧标准都高度重视“课程实施”部分的建构,分别从教学、评价、教材、资源等几个方面为课程实施提供明确的建议和要求。较之旧标准,新标准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优化。
一是提升教学建议与课程目标的契合度。旧标准的教学建议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指向,但后续所阐述的合作学习、学习策略等内容没有直接与课程目标关联;新标准的教学建议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纲要,指出须加强单元整体教学,重视语篇研读,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等措施。
二是突出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旧标准略微提及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必要性,但并没有提供具体措施;新标准将其从“教学建议”中分离出来,专门设置“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列项,强化教师在课程中的价值和要求。新标准要求充分发挥教研和培训的作用,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适时更新课程观和育人方法。此外,特别指出教研员要率先、主动学习新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要基于实证分析开展教学诊断与研究,促进教师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这是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历史上首次对教师和教研员开展教学研究提出明确要求。
三是增强评价和考试命题的指导性。旧标准只是提出“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等九个宏观评价原则(教育部, 2012),但未能具体指导教师如何进行评价和命题实践;新标准对教学评价的作用和基本原则进行了充分的释义,更具体示例指导如何开展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等教学评价。新标准强调学业水平考试须严格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进行科学命题,综合测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例如,针对思维品质的考查,要设置能够体现学生分析、比较、推断、评价等思维过程和方法的题目(教育部, 2022)。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呈现了多个具体参照样例,增强了对“怎么评、怎么考”的直观指导。
参考文献
屈凌云,王晓涵,赵一瑾. 2021. 义教课标两个十年的回顾与思考——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王蔷教授 [J]. 英语学习, (7): 27–38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 2015.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 [J]. 全球教育展望, (8): 14–22
王蔷. 2011. 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政策与实施分析[J]. 中国外语, (4): 47–54
武和平,李乐. 2021. 释“看”——英语课标的新增语言技能 [J]. 课程· 教材· 教法, (9):93–100
杨向东. 2012. 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 [J].全球教育展望, (5): 32–41
杨向东. 2017.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 [J]. 全球教育展望, (10): 34–4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22年版)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春晖,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英语教师教育研究。曾主持多项省、市哲社及横向课题,在《课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基础外语教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以上内容摘自《基础外语教育》2022 年第 3 期 “焦点透视”栏目,页码12-19,原题为《2022版与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文章版权归《基础外语教育》所有,欢迎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回复“转载”
外研社K12
重基础 有未来
微信号:fltrp_k12
面向教师|服务教学|分享资源